—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11-08 12:25:08校本教研
浏览次数:264次
标签:校本教研大全,http://www.duosi8.com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我国传统课程实施中重视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各种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基本处于一种相对被动和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过程局限于校园及课堂里,学生缺少了解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强调课程推进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分头推行,容易造成学科的孤立与分割,知识综合难以实现,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校本课程这一全新课程理念能针对这一情况,分别在不同学习时期安排不同的课程,综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多元主动及创造性的思维。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生成与发现,消除学科的人为隔阂,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及交往能力;通过探究、操作、观察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自去体验,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及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主动探索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这一概念虽是泊来品,但在内涵上却有极浓的中国本土特色。在我国,课程决策权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机构之间的有效分配形成统一的国家课程、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及极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社区和学校各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的内涵,我国学术界有两种相近的观点:(1)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而这种加工和创造使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与需要。(2)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无干扰状态下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即学校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但是,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任意作为,它还必须考虑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诸如国家教育方针、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需要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基于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不同理解,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也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即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度的适应性改编;其二是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2%-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进行新课程的开发。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论持何种观点,均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而不应该流于形式;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故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从而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应有如下的理念:
1、 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从三级课程体系来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特殊的发展需要,而校本课程的灵活多样性恰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所以,校本课程一定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不拘一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和研究,并尽可能地在课程层面予以满足,否则就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教师。而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法,发挥个人特长,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种现场课程资源
不同的社区均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这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4、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置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来运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是孤立盲目的事情,应该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计划中予以通盘考虑。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纯教育机构,这种封闭办教育的观念在今天受到严重的冲击。现代社会,学校应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在影响着学校,学校也在能动地改造服务着社会。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并拓展到社会背景之中。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的社区资源,其学习形式也是多样的、自主的、灵活的,校本课程肩负的使命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试误、探究、体验、发现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各种知识,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它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2、校本课程能突出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我国各地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方均有自身的地方优势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以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
3、校本课程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兴趣、态度、道德品质等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可塑性强,也是一生中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故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
1、校本课程的实施关注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其教材和内容既能考虑地区差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生活的主体,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受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性格、能力、兴趣、气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很难面面俱到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一刀切等现象,从而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在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经过有效改组,使学生真正走向有意义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偏重记忆知识点的机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与能力,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学态度。同时,还应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充分扩展整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而在这种主动研究与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选择适合人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转轨中,校本课程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2、校本课程的开发关注了教师专业的拓展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我国传统课程实施中重视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各种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基本处于一种相对被动和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过程局限于校园及课堂里,学生缺少了解和体验社会的机会;强调课程推进的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分头推行,容易造成学科的孤立与分割,知识综合难以实现,不利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校本课程这一全新课程理念能针对这一情况,分别在不同学习时期安排不同的课程,综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多元主动及创造性的思维。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生成与发现,消除学科的人为隔阂,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及交往能力;通过探究、操作、观察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自去体验,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及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主动探索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这一概念虽是泊来品,但在内涵上却有极浓的中国本土特色。在我国,课程决策权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机构之间的有效分配形成统一的国家课程、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及极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社区和学校各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的内涵,我国学术界有两种相近的观点:(1)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而这种加工和创造使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与需要。(2)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无干扰状态下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即学校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但是,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任意作为,它还必须考虑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诸如国家教育方针、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需要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基于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不同理解,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也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即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度的适应性改编;其二是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2%-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进行新课程的开发。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论持何种观点,均应考虑如下问题: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用,而不应该流于形式;第二,相对松散的校本课程与严整的国家及地方课程各有优劣,故在操作层面不应厚此薄彼,而应审时度势,在不同时期因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第三,应努力在三级课程开发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期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从而促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层面,应有如下的理念:
1、 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从三级课程体系来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特殊的发展需要,而校本课程的灵活多样性恰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正是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所以,校本课程一定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不拘一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和研究,并尽可能地在课程层面予以满足,否则就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教师。而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法,发挥个人特长,接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善于利用社区各种现场课程资源
不同的社区均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隐性的教育资源变为显性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这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4、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置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来运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是孤立盲目的事情,应该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国家基础教育计划中予以通盘考虑。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应为校本课程开发预留应有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也要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协调和互补,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理解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纯教育机构,这种封闭办教育的观念在今天受到严重的冲击。现代社会,学校应是社会的学校,学生是社会的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在影响着学校,学校也在能动地改造服务着社会。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并拓展到社会背景之中。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的社区资源,其学习形式也是多样的、自主的、灵活的,校本课程肩负的使命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试误、探究、体验、发现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各种知识,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它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2、校本课程能突出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重体现地方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我国各地地区差异很大,每个地方均有自身的地方优势与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以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
3、校本课程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兴趣、态度、道德品质等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可塑性强,也是一生中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它迎合了学生在兴趣、思维等方面的需要,故校本课程有最佳的学生身心参与优势,通过校本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
1、校本课程的实施关注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其教材和内容既能考虑地区差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生活的主体,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受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其性格、能力、兴趣、气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而统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很难面面俱到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一刀切等现象,从而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在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经过有效改组,使学生真正走向有意义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偏重记忆知识点的机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与能力,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科学态度。同时,还应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充分扩展整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而在这种主动研究与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选择适合人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转轨中,校本课程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2、校本课程的开发关注了教师专业的拓展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 ·上一篇:—校本培训材料:如何写教学反思
- ·下一篇:第一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总结
《—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相关文章
- › —校本课程的误区解析
- › 应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 › 2016学年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 ›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 › —艺术校本课程设置
- ›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 ›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收获
- ›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
- › —浅谈校本课程文化
- › —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 › —走进校本课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
- ›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校本课程及开发实施
相关分类
热门推荐
- · —从时代的变化思考校本管理
- · —校本课程的误区解析
- · —立足校本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
- · —校本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 · —教育反思——校本教研的策略之一
- · —打造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学校
- · 怎样创造姓使用教材?
- · —让校本研究提升我们工作的价值
- · —教师,在校本教研的沃土成长
- · —中小学“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续3
- · —校本培训:教师的三种夸业境界
- ·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 · —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之我见
- · —校本研究辅导
- ·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 · —艺术校本课程设置
- · —不妨来个校内“借班上课”
- ·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下的“备、学、教、
- · —校本研究的困境
- · —立足服务,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 · —发挥家长评价,有效促进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