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11-08 12:26:50校本教研
浏览次数:597次
标签:校本教研大全,http://www.duosi8.com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省教科所基教中心^领`导为切实推进校本研究工作,深入到基层学校,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什么优秀的教学课例”的问题,并在省教科所组织研究人员与访问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对`话沙龙”活动。“校本研究”总课题组拟调整“校本研究推进策略”,将原来“案例研究”与“课例研究”并行的策略修改为先进行课例研究,而后开展案例研究。按省教科所访问学者佟庆华的说法,“作为一个曾组织全校老师进行过案例研制尝试工作的一线老师,我再一次感受到專家学者务实的工作作风……应该有一种与现行教研活动相对应的校本研究方式……”这些话我非常赞同。
    作为校本研究网教学课例(案例)栏目的一审编辑,我在编审一些课例文章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的教师而言,现在正需要思考: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怎么编制出优秀的课例?在这里,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发表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优秀的教学课例是什么样的?这话一时难得说清。但我认为,课例的价值在于研究。当前改进课例的编制工作,重在让老师们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一、课例的价值在于研究
    关于什么是教学课例,有不同的定义。其实,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只需抓住基本的特征:教学课例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或许,这样的说法很肤浅,但理解起来却简单明了。只是,请大家注意,大凡成为“例”的,要更具研究意义才行。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不是所有的平淡无奇的东西都能拿来写成故事或者小说,拍成^电.影或是电视,只有那些更生动有趣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研究价值的课堂教学的“原型”才可能作为课例制作的素材。那么,作为课例的制作人员,首先要具备发现研究价值的慧眼。如果,课例提出了一个令大家都认为没有解决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课例从某一新的角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司空见惯教堂教学行为,反思一些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做法有没有道理?需要改进吗?怎么去改进?如果,课例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展示出探讨的成效;如果,课例可以用来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把我们已有的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如此等等,这样的课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会觉得价值很高。再者,从课例本身的属性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写课例?就是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载体,作为展示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还有,教学课例是我们推进校本研究的一项策略。这些属性的本身,就要求教学课例应该具备研究的价值。
    这里再强调一点,教学课例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与原来的论文式的研究不一样,更多的体现了行动研究的特征,更密切地与我们的职场相关。因为,我们教师天天面临的是学生,面临的是课堂。我们研究课堂,研究课例,重在改进我们的行动,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
    二、课例的编制与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如果说,我们推进校本研究工作的要义在于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课例必须服从也必定服从这一要义。从省教科所推进校本工作的策略来看,始终抓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在推进策略上,的确是体现了层次性的。以教学叙事改变教师的话语方式,以教育博客促进多元的交流互助,以课例为载体改进教学研究的方式,以教学案例再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往专业发展中再深入,最后的目标是构建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前面说到策略的调整,即先进行课例研究,再进行案例研究,这是合乎规律也是合乎实际的。这是因为,教学案例的编制要求更高,相关的活动组织更复杂,先进行课例研究就显得顺当一些。再就是,课例的编制与应用是可以在继承原有的常规教学研究的方式上再谋求发展。课例研究的本身与我们已有的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的习惯是相关联的。只是,我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问题要更清晰一些,更集中一些,更深入一些。如果我们以前开展相关的活动没有这样的主题,那么现在要有了。还有,我们的课例可以是集中研究式的,也可以是教师单独研究式的。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个人行动,其“行动研究”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相一致的。只是,可能集体活动可能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角色分工更分明,活动组织更有保障。那么,就课例的编制而言,发展的取向在哪里?在于,问题怎么去发现,我们怎么去研究。比如,设计时关注的问题,可能后来找不到切入点,可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一定大家都预以了关注,可能反思时看到了问题,课堂教学的情境又难以再创设。
    
    前不久,看到一个老师写出的课例,将特级教师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个人的同一课《秋天的怀念》作比较,结果得出“姜还是老的辣”这样一个结论。大意是说,窦的课带领学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最后让学生感悟“好好儿活”,偏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而于永正带领学生语中品味,读中感悟,体会到母爱,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从这一课例的编写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很留心的。注意到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的课有所不同,并关注了如何不同。但是,恰恰文章却没有关注对问题本身的研究。就她关注的课堂,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比如:为什么他们的设计会存在不同?各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吗?以什么标准来看等他们的优劣?如此等等。那么,如果这些问题,作为课例的写作者一时不能研究透怎么办?是不是就不写课例了?不是,如果研究不透,那么,自己怎么想?提出了大家来研究也行呀,提出的价值的问题的课例也是优秀课例吧!只是,作者这样匆匆地做出结论反而不好。因为,那样的“姜还是老的辣”的结论我就不赞同,认为缺乏研究,没有体现出研究的深度。
    三、课例的写作以研究为主线展开
    课例如何制作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视频也好,文本也好,怎么去写,都不好说。我看过不少的课例,个人主张还是不要在写作上过多地限制。
    课例的素材来源于教学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教后研讨与反思,这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只要有这些就写好了,没有这些就完全不行。素材的取舍剪辑,完全要看研究问题的需要。这也同写文章一样,形式服务于内容。
    研究的问题于课例而言,就像是我们写文章的中心,是灵魂一样的东西。反思我们当前看到一些课例,在这一方面存在的缺憾最大。有些课例只是有了些形的东西,如教学思想与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课后研讨与反思,但是读完了课例,找不到课例所要研究的问题,看不到这一问题的发现视角,理不出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也搞不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其后续问题。就像看一篇文章一样,“形散”没有关系,但如果不能“神聚”,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个人建议,文本课例的写作,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作为主线比较好一些,简单而又清晰,别人也容易看懂,能知道你的课例在研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发现并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研讨,最后的成果是什么。在这个方面,有一些优秀的课例,叶老师也推荐了一些,都可以作为典范来学习。有些课例,因为研究的需要,可以不只上讲一课,可能有同课多轮或是其他的情况。还有,因为更便于说明问题,可能也要进行课的类比对照等。还有,因为课例更有推广意义,我们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别人没有经历过设计、课堂、教后的研讨反思过程,因此,你的相关叙述要清楚明白,该交待的东西要清楚,不能让别人看不懂。
    去年,叶老师他们为我们制作文本与视频课例提供了模板。结果,我问了一些老师,觉得教师个人按模板写太复杂,写不了。所以,我想到,是否像写文章一样,长篇小说写不来,我们就来短篇的,短篇的不行,我就也可以来个微型的。或者,小说不行写诗歌,诗歌不行写散文。如此等等,不拘一格,或许能百花齐放。
    总之,把握了研究的主线,我们还能更容易地把课例看懂。不然,有些东西,看着很费劲,也很费解。
    四、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
    回到前面说的,既然是教学课例是推进校本研究的一个策略。那么,作为学习课例的教师,当我们看到一个课例的时候,首先要改变一种心态,这不是看一篇其他的文章,看看就完了,而应该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可能把这一课例作为研究的好材料,可以作为组织教师学习的培训的好教材。如果只是像欣赏一篇文章一样地只是看看一个课例放下手来,那课例就没有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相关链接>>>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相关链接>>>校本研究网络化的探索 
相关链接>>>略谈共建和谐校园的校本要素
相关链接>>>教学改革已成职校发展内在需求
相关链接>>>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省教科所基教中心^领`导为切实推进校本研究工作,深入到基层学校,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什么优秀的教学课例”的问题,并在省教科所组织研究人员与访问学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对`话沙龙”活动。“校本研究”总课题组拟调整“校本研究推进策略”,将原来“案例研究”与“课例研究”并行的策略修改为先进行课例研究,而后开展案例研究。按省教科所访问学者佟庆华的说法,“作为一个曾组织全校老师进行过案例研制尝试工作的一线老师,我再一次感受到專家学者务实的工作作风……应该有一种与现行教研活动相对应的校本研究方式……”这些话我非常赞同。
    作为校本研究网教学课例(案例)栏目的一审编辑,我在编审一些课例文章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的教师而言,现在正需要思考: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怎么编制出优秀的课例?在这里,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发表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优秀的教学课例是什么样的?这话一时难得说清。但我认为,课例的价值在于研究。当前改进课例的编制工作,重在让老师们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一、课例的价值在于研究
    关于什么是教学课例,有不同的定义。其实,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只需抓住基本的特征:教学课例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或许,这样的说法很肤浅,但理解起来却简单明了。只是,请大家注意,大凡成为“例”的,要更具研究意义才行。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不是所有的平淡无奇的东西都能拿来写成故事或者小说,拍成^电.影或是电视,只有那些更生动有趣的能给人以启迪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研究价值的课堂教学的“原型”才可能作为课例制作的素材。那么,作为课例的制作人员,首先要具备发现研究价值的慧眼。如果,课例提出了一个令大家都认为没有解决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课例从某一新的角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司空见惯教堂教学行为,反思一些问题:我们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做法有没有道理?需要改进吗?怎么去改进?如果,课例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展示出探讨的成效;如果,课例可以用来组织教学研究活动,把我们已有的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如此等等,这样的课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会觉得价值很高。再者,从课例本身的属性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写课例?就是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载体,作为展示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还有,教学课例是我们推进校本研究的一项策略。这些属性的本身,就要求教学课例应该具备研究的价值。
    这里再强调一点,教学课例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与原来的论文式的研究不一样,更多的体现了行动研究的特征,更密切地与我们的职场相关。因为,我们教师天天面临的是学生,面临的是课堂。我们研究课堂,研究课例,重在改进我们的行动,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
    二、课例的编制与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如果说,我们推进校本研究工作的要义在于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课例必须服从也必定服从这一要义。从省教科所推进校本工作的策略来看,始终抓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要素,在推进策略上,的确是体现了层次性的。以教学叙事改变教师的话语方式,以教育博客促进多元的交流互助,以课例为载体改进教学研究的方式,以教学案例再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往专业发展中再深入,最后的目标是构建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前面说到策略的调整,即先进行课例研究,再进行案例研究,这是合乎规律也是合乎实际的。这是因为,教学案例的编制要求更高,相关的活动组织更复杂,先进行课例研究就显得顺当一些。再就是,课例的编制与应用是可以在继承原有的常规教学研究的方式上再谋求发展。课例研究的本身与我们已有的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的习惯是相关联的。只是,我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的问题要更清晰一些,更集中一些,更深入一些。如果我们以前开展相关的活动没有这样的主题,那么现在要有了。还有,我们的课例可以是集中研究式的,也可以是教师单独研究式的。无论是集体行动,还是个人行动,其“行动研究”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相一致的。只是,可能集体活动可能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角色分工更分明,活动组织更有保障。那么,就课例的编制而言,发展的取向在哪里?在于,问题怎么去发现,我们怎么去研究。比如,设计时关注的问题,可能后来找不到切入点,可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一定大家都预以了关注,可能反思时看到了问题,课堂教学的情境又难以再创设。
    
    前不久,看到一个老师写出的课例,将特级教师窦桂梅和于永正两个人的同一课《秋天的怀念》作比较,结果得出“姜还是老的辣”这样一个结论。大意是说,窦的课带领学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最后让学生感悟“好好儿活”,偏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而于永正带领学生语中品味,读中感悟,体会到母爱,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从这一课例的编写来看,我认为作者是很留心的。注意到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的课有所不同,并关注了如何不同。但是,恰恰文章却没有关注对问题本身的研究。就她关注的课堂,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比如:为什么他们的设计会存在不同?各人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吗?以什么标准来看等他们的优劣?如此等等。那么,如果这些问题,作为课例的写作者一时不能研究透怎么办?是不是就不写课例了?不是,如果研究不透,那么,自己怎么想?提出了大家来研究也行呀,提出的价值的问题的课例也是优秀课例吧!只是,作者这样匆匆地做出结论反而不好。因为,那样的“姜还是老的辣”的结论我就不赞同,认为缺乏研究,没有体现出研究的深度。
    三、课例的写作以研究为主线展开
    课例如何制作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视频也好,文本也好,怎么去写,都不好说。我看过不少的课例,个人主张还是不要在写作上过多地限制。
    课例的素材来源于教学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教后研讨与反思,这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但并不是说,只要有这些就写好了,没有这些就完全不行。素材的取舍剪辑,完全要看研究问题的需要。这也同写文章一样,形式服务于内容。
    研究的问题于课例而言,就像是我们写文章的中心,是灵魂一样的东西。反思我们当前看到一些课例,在这一方面存在的缺憾最大。有些课例只是有了些形的东西,如教学思想与设计、课堂观察与实录、课后研讨与反思,但是读完了课例,找不到课例所要研究的问题,看不到这一问题的发现视角,理不出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也搞不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其后续问题。就像看一篇文章一样,“形散”没有关系,但如果不能“神聚”,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个人建议,文本课例的写作,还是以问题的研究作为主线比较好一些,简单而又清晰,别人也容易看懂,能知道你的课例在研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如何发现并提出的,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研讨,最后的成果是什么。在这个方面,有一些优秀的课例,叶老师也推荐了一些,都可以作为典范来学习。有些课例,因为研究的需要,可以不只上讲一课,可能有同课多轮或是其他的情况。还有,因为更便于说明问题,可能也要进行课的类比对照等。还有,因为课例更有推广意义,我们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别人没有经历过设计、课堂、教后的研讨反思过程,因此,你的相关叙述要清楚明白,该交待的东西要清楚,不能让别人看不懂。
    去年,叶老师他们为我们制作文本与视频课例提供了模板。结果,我问了一些老师,觉得教师个人按模板写太复杂,写不了。所以,我想到,是否像写文章一样,长篇小说写不来,我们就来短篇的,短篇的不行,我就也可以来个微型的。或者,小说不行写诗歌,诗歌不行写散文。如此等等,不拘一格,或许能百花齐放。
    总之,把握了研究的主线,我们还能更容易地把课例看懂。不然,有些东西,看着很费劲,也很费解。
    四、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
    回到前面说的,既然是教学课例是推进校本研究的一个策略。那么,作为学习课例的教师,当我们看到一个课例的时候,首先要改变一种心态,这不是看一篇其他的文章,看看就完了,而应该进一步挖掘课例的研究价值。可能把这一课例作为研究的好材料,可以作为组织教师学习的培训的好教材。如果只是像欣赏一篇文章一样地只是看看一个课例放下手来,那课例就没有彰显出应有的价值。
相关链接>>>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
相关链接>>>校本研究网络化的探索 
相关链接>>>略谈共建和谐校园的校本要素
相关链接>>>教学改革已成职校发展内在需求
相关链接>>>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 ·上一篇:小学数学第八册期末试卷(二)(B)
- ·下一篇:《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相关分类
热门推荐
- · —从时代的变化思考校本管理
- · —校本课程的误区解析
- · —立足校本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
- · —校本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 · —教育反思——校本教研的策略之一
- · —打造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学校
- · 怎样创造姓使用教材?
- · —让校本研究提升我们工作的价值
- · —教师,在校本教研的沃土成长
- · —中小学“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续3
- · —校本培训:教师的三种夸业境界
- ·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 · —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之我见
- · —校本研究辅导
- ·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 · —艺术校本课程设置
- · —不妨来个校内“借班上课”
- ·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下的“备、学、教、
- · —校本研究的困境
- · —立足服务,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 · —发挥家长评价,有效促进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