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11-08 12:25:08校本教研
浏览次数:911次
标签:校本教研大全,http://www.duosi8.com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思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远见卓识,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的方向。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一种思想的、永恒的、精神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是学校发展的灯塔和灵魂。
我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将学生的终身幸福和未来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的形成
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或教育精神,这个理念应当凝聚、浓缩学校的教学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她不仅具有陶冶人、鼓励人的功能,也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我校作为纸坊城区的一所中心校,已有xx年的办学历史,基于多年的办学经验与实践,果敢地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人性发展。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追求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感。
1、提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教育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意识,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幸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面向未来”作为教育落脚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人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教育的对象是人,关注人的发展,特别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应该是坚贞不破的真理和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尊严与价值。“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学校应该在教学生的有限时间里,为他们在“生命的银行”里,做好一生发展的“储备”。教师应该为学生在“人生的马拉松”跑道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校的办学理念,首先应植根于学校的文化沉淀上。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认知互动”的教学观、“持续努力”的发展观、“讲究策略”的学习观、“为人师表”的职业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平等关爱”的师生观。学校将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生命,作为实现价值的前提。
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土生土长”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作为办学理念,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2、诠释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概括化、成熟化、理性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其具有成熟化、理性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拿来种在自家的“土地”上,也因其具有概括化、精练化的特点,需要我们作出诠释。
我们将学生的终身幸福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学校活动的一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和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因素,教育应积极催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其优良的品格、聪慧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第二,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要让他们在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去主动适应、创造社会文化,为未来发展奠基铺路。学校应让学生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学习与生活。
第三,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育的发展要求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学校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挖掘,为其终身发展储备能量。
第四,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社会也因个体个性的差异性而精彩。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往往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无个性必平庸。教育应发展学生积极的心志,展现真实的自我,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应当鼓励学生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
3、融合
理念的最高境界是理念成为全体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使之融合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融合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融合于学校各项目标管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人不在,使全体教育者兴致高昂而又坚持不懈地贯彻与执行。
第一,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学校因生而设,没有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的全体教育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自己的教育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二,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学校的教育者要呕心沥血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拓展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
第三,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校动力之本。我们将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成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源泉。
二、办学理念的践行
我们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作为行动纲领,成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向导和指路明灯。工作紧紧围绕“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方式上创新;在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上创新;在各项工作管理的效度上创新”、“落实素质教育的工作任务;落实养成教育的工作进程;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的工作目标,深化养成教育,落实精细化管理,以理念促进取,以管理促提高,以师生和谐促发展。
(一)理念是塑师之魂
人是客观世界的主宰和缔造者,也是办学的主体和第一资源,更是办学理念的贯彻者和执行人,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三点:
一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们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即“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未来负责”的教育价值观。
二是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是服务意识。学生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我们站在为学生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高度负责的高度,为学生全程服务,全面服务、全心服务。
教师又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者,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们关系着办学理念贯彻执行的成败。因此,我们从建立“一个组织”、突出“两个层面”、狠抓“三个着力点”、树立“四个观念”抓起,努力建设一支牢记理念,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一个组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牵头,各处室为首,教师为主的践行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形成了党、政、工、队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调发展的管理网络。
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文化营造、精神塑造、师魂铸造、作风打造。
第二层面是合力推动、机制调动、氛围促动、主体自动。
三个着力点:
一是师德熏陶。教育是崇高的职业,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人,教师应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来熏陶和感召。
二是制度规范。没有制度的规范约束,任何工作就会有随意性,更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干实。
三是机制激励。学校需要活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活力。它需要良好的机制来促进、激发和保护,不然,我们的管理工作就会一潭死水,就会禁锢我们的创造性。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思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远见卓识,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的方向。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一种思想的、永恒的、精神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是学校发展的灯塔和灵魂。
我校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将学生的终身幸福和未来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的形成
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或教育精神,这个理念应当凝聚、浓缩学校的教学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她不仅具有陶冶人、鼓励人的功能,也能起到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我校作为纸坊城区的一所中心校,已有xx年的办学历史,基于多年的办学经验与实践,果敢地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强调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性,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人性发展。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追求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的责任感。
1、提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教育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发展的意识,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幸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面向未来”作为教育落脚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人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据和理由,教育的对象是人,关注人的发展,特别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应该是坚贞不破的真理和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尊严与价值。“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学校应该在教学生的有限时间里,为他们在“生命的银行”里,做好一生发展的“储备”。教师应该为学生在“人生的马拉松”跑道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校的办学理念,首先应植根于学校的文化沉淀上。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认知互动”的教学观、“持续努力”的发展观、“讲究策略”的学习观、“为人师表”的职业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平等关爱”的师生观。学校将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生命,作为实现价值的前提。
正是基于此,我们在“土生土长”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作为办学理念,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
2、诠释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概括化、成熟化、理性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其具有成熟化、理性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拿来种在自家的“土地”上,也因其具有概括化、精练化的特点,需要我们作出诠释。
我们将学生的终身幸福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学校活动的一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和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因素,教育应积极催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其优良的品格、聪慧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第二,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要让他们在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去主动适应、创造社会文化,为未来发展奠基铺路。学校应让学生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学习与生活。
第三,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育的发展要求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学校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挖掘,为其终身发展储备能量。
第四,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社会也因个体个性的差异性而精彩。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往往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无个性必平庸。教育应发展学生积极的心志,展现真实的自我,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应当鼓励学生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
3、融合
理念的最高境界是理念成为全体教育者的自觉行动,使之融合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融合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融合于学校各项目标管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人不在,使全体教育者兴致高昂而又坚持不懈地贯彻与执行。
第一,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学校因生而设,没有学生,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的全体教育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自己的教育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第二,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学校的教育者要呕心沥血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拓展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让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
第三,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校动力之本。我们将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成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源泉。
二、办学理念的践行
我们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好务”的办学理念作为行动纲领,成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向导和指路明灯。工作紧紧围绕“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方式上创新;在教育教学激励机制上创新;在各项工作管理的效度上创新”、“落实素质教育的工作任务;落实养成教育的工作进程;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的工作目标,深化养成教育,落实精细化管理,以理念促进取,以管理促提高,以师生和谐促发展。
(一)理念是塑师之魂
人是客观世界的主宰和缔造者,也是办学的主体和第一资源,更是办学理念的贯彻者和执行人,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三点:
一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们紧紧围绕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即“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未来负责”的教育价值观。
二是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是服务意识。学生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我们站在为学生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高度负责的高度,为学生全程服务,全面服务、全心服务。
教师又是办学理念的实践者,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们关系着办学理念贯彻执行的成败。因此,我们从建立“一个组织”、突出“两个层面”、狠抓“三个着力点”、树立“四个观念”抓起,努力建设一支牢记理念,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一个组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牵头,各处室为首,教师为主的践行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形成了党、政、工、队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调发展的管理网络。
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文化营造、精神塑造、师魂铸造、作风打造。
第二层面是合力推动、机制调动、氛围促动、主体自动。
三个着力点:
一是师德熏陶。教育是崇高的职业,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人,教师应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来熏陶和感召。
二是制度规范。没有制度的规范约束,任何工作就会有随意性,更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干实。
三是机制激励。学校需要活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需要活力。它需要良好的机制来促进、激发和保护,不然,我们的管理工作就会一潭死水,就会禁锢我们的创造性。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 ·上一篇:—新课标下教学评价机制的转变
- ·下一篇:幼儿教师培训心得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相关文章
- › 让探究成为学生个姓化学习的过程
- › —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 ›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谈--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
- › 班主任教学随笔 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为学生点燃人生的火把
tag: 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大全,教育文档 - 校本教研
相关分类
热门推荐
- · —从时代的变化思考校本管理
- · —校本课程的误区解析
- · —立足校本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
- · —校本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 · —教育反思——校本教研的策略之一
- · —打造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学校
- · 怎样创造姓使用教材?
- · —让校本研究提升我们工作的价值
- · —教师,在校本教研的沃土成长
- · —中小学“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续3
- · —校本培训:教师的三种夸业境界
- · —提升课例的研究价值
- · —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之我见
- · —校本研究辅导
- ·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 · —艺术校本课程设置
- · —不妨来个校内“借班上课”
- ·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下的“备、学、教、
- · —校本研究的困境
- · —立足服务,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 · —发挥家长评价,有效促进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