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1-08 12:25:08高三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577次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http://www.duosi8.com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3.司马迁的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影响?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 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
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还有象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创作方法上主张要“直笔”“实录”,要求有严格的真实性。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毛诗大序》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并且提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发乎情”是正确的,这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但是这种抒情必须受到“礼仪”的规范和约束,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这样必然影响到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毛诗大序》明显地反映出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了。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要求十分委婉地提出统治者允许的批评。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之《毛诗大序》"题解")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  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
7、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王充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是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他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十分强调文的真实可信,这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充所谓“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他对于满纸胡言的“妄增”严加批评,对于经艺之中的“增益之辞”加以肯定。总的说来王充对“增”的现象持否定态度,他肯定了先秦儒家著作经典和其它个别著作中,那些为了使说理更透彻,描摹更鲜明的带有夸张的修辞,而“传语”“儒书”中的虚构和夸张则是“虚妄之言”。这已经涉及了如何看待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的辨证关系了。尽管王充是为了反对“虚妄之言”,但是他对虚构和夸张的否定,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往往容易被看作是虚妄不实之辞而受到否定。
8、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
汉代经学“述”而不“作”,复古模拟倾向严重,语言追求艰深古奥,晦涩难懂,严重脱离当时口语。王充对此十分不满,他大胆突破儒家传统,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复古、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思想。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后世超过前代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不一定比“今”好,“今”一定比“古”大大前进。他所强调的发展进步的历史观,对后朝的葛洪、萧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反对复古必然要提倡独创,王充最赞赏的是有独立创造性的文人。他在《超奇》中把文人分为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其中有独立见解,能创造性地写作文章的鸿儒是最了不起的,在王充看来,品评作者高下,不应以读书多少作标准,而应当以是否博通能用为标准。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
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八种文体具体指: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
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气 为主”的著名观点。
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构思 为主的创作过程。
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10 类。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
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 缘情 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0.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 构思 ,“遣言”是指 辞藻 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 是其内容, 文 是其表现形式。
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 宇宙万物 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 儒 、 道 、 佛 三教合流的含义。
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想象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风格与作家 才性之间的关系。
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 和 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 才 、 气 、 学 、 习的特点的。
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思想感情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