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1-08 12:25:08高三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577次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http://www.duosi8.com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A.《沧浪诗话》 B.《姜斋诗话》
C.《说诗晬语》 D. 《原诗》
9.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 沈德潜
10.《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才 B.胆
C.识 D.力
11.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D

A.王夫之 B.沈德潜
C.袁枚 D.王士禛
12.教材指出: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时( C )
A.比和兴 B.情和景
C.清和远 D.善和美
13.沈德潜的论诗著作是;。
A.《说诗晬语》 B.《渔洋诗话》
C.《随园诗话》 D.《姜斋诗话》
14.教材认为: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 B )。
A.格调 B.思想内容
C.情景描写 D.审美情趣
15.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 D ;。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16.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BA.《原诗》 B.《随园诗话》
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
四、翻译题;
五、问答题
1.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怎样的比较?这种比较有何意义?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不能任意改变或虚构,只是用有文采的笔把它写出来,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水浒传》中的“事”大多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作家在概括大量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来的。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金圣叹将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和纯粹的艺术作品小说明确地区分开来了。从纯艺术的角度上说,他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
2. 试评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刻地分析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指出《水浒传》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能够“以形写神”,才使得人物逼真传神。他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善写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如他具体分析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得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他指出《水浒传》写人物,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某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金圣叹还具体分析了许多书中情节,论述了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描写、塑造出来的。


www.duosi8.com


3. 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如《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主脑。传奇有众多的人物和事件,但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互相关联,不能互相矛盾。
4. 试述李渔在戏曲题材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典型化上的主张和观点。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着重论述古今题材的处理问题,涉及到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的问题。他认为:“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指出了戏曲作品的虚构特征,但是他主张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应有所不同:“若纪目前之事”,处理当代题材,不仅情节可以虚构,而且人物也可虚构。但对于古代题材则就不同。古人的戏曲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对于古代作家来说也是当代的,因而古人可以虚构;但当代作家要写古代的题材,其处境和古人就不同。古事传至于今,已为众人所熟悉。如果再去虚构,违背了古籍的记录,观众就会不相信。李渔虽然对戏曲的虚构性特征有所认识,但对艺术创作可以打破历史的真实还是认识不够。
李渔在论述戏曲的人物塑造时,指出:“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特征都集中到一人的身上。他说这是“先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这思想很深刻,其实已触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5. 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王夫之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仅认识到“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而且提出了“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的思想。他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四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6.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7. 试述王夫之“现量”说的内涵。
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简而言之,“现量”在王夫之诗学中的内涵:现在义、现成义是在直接对象面前的审美直觉,而显现真实义则是前二者,即审美直觉的果实。
8. 简述叶燮诗歌理论的理论框架。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9. 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的理论内涵。
在《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1)“理事情”说是从创作客体言,在三要素之中,“理”是事物的本质,“事”是事物的存在,“情”事物的情态。而“文章”即诗歌从根本上说是“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它们都是诗歌要表现的对象,即诗的内容。
(2)“才胆识力”说是从创作主体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中心意旨就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10.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谈到王维画雪中芭蕉的故事,他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理论问题?
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