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1-08 12:25:08高三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577次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http://www.duosi8.com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10.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 (讽刺、讽谕)的一面,不主张“美”(歌功颂德),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在古代文论家中是少有的。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11.如何理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思与境偕”的思想。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12.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
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歌的标准。钟嵘说最好的诗是具有隽永味道的 作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而司空图则更为明确地表述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就是说,若是不会或不去辨味,就不配来谈诗。
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详见教材第202页。
13.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第五讲宋金元
一、填空题
1.教材指出“ 诗穷而后工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
2.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3.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大略如 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4.教材指出:苏轼在 “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
5.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拭采用了佛教的“ 空静 ”观来说诗:“欲会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6.教材指出: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 论词 》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著名观点。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 沧浪诗话 》。
9.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识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10.教材指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 妙悟 ”说,这是他以 禅 喻诗的核心内容。
11.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12.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 兴趣 ”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13.教材认为:“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 滋味 ”。司空图所说的“ 韵味 ”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www.duosi8.com

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才学为诗。
16.教材指出: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 戏为六绝句 》,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
18.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 潘岳 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9.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 ”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 ”的审美要求。
20.张炎在《词源》中说:苏拭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二、名词解释题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苏拭的;“随物赋形”说
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3. (苏轼;“远韵”说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明确提出“远韵”这一概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苏轼引用司空图论诗之语:“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作为“远韵”的注脚。苏轼对“远韵”的追求受到了司空图的影响。
4. (苏轼的;“枯淡”说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淡,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5.(李清照的;词“别是—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6.(严羽的;“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