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组计划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使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
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⑴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
⑵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⑷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⑴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
⑵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⑶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⑷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⑴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⑵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
⑶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⑷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⑴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⑵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⑶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⑷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目标上,不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安排上,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在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是一种体验教育。要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供实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强调遵循“开放”原则,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以及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6、生成性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时间安排
每个月进行一次主题活动,各年级可自行选题。
六、活动模式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具体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采用如下模式:
⑴知识背景的准备。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活动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⑵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一般来说,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如:“河水污染情况调查”、“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调查”、“校门口小摊小贩的调查”等。
⑶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每个 课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研究的结果等。
⑷实施研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通过查 阅资料、实验、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⑸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课题小组将收集到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⑹成果交流、总结反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图表、科技制作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究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高峰体验”。同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 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组计划- ·上一篇: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 ·下一篇:学校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 › 小学语文教师学期总结
- › 小学语文教师党员工作总结
- › 一年级试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
-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第四单元测试卷
- › 小学语文第八册7-8单元测试题
- › 二年级试卷: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期末考查试卷
- ›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发言稿
- › 三年级试卷:小学语文第六册期末复习一(2016、5)
- ›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草》、《宿新市徐公店》《古诗两首》教学...
- › 2016下学期小学语文课题实施计划
- › 一年级试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姓的方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组计划
tag: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大全,教育文档 - 课题研究
相关分类
热门推荐
- · “快乐大本营”——网络教研工程
- · 优化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 · 多维策略推进 构建高效课堂
- · 2016下学期小学语文课题实施计划
- · 双分管理,实现计算练习效益最大化
- · 应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 ·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 绿色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
- · 如何实施课题的研究?
- · 如何对问题进行定姓质和定量分析?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姓的方案
- ·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多元化设计探究
- · 作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 ·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 · “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 · 小学英语单词认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
- · “语文实践与学生主体姓发展的研究”课题
- · 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趣味姓管理的实践研究
- · 小学科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 ·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实施方案课题
- ·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结构及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