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1-08 12:23:49八年级语文教案
浏览次数:838次 
标签:八年级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duosi8.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A《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B《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4、(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拓展: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2)能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5、略

6、(1)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亲送行。

(2)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26  三峡

1、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襄(xiāng)  溯(sǜ) 湍(tuān)  (yān)  漱(shù) 啸(xiào)  属(zhǔ) 转(zhuǎn)

2、

 襄陵:冲上,漫上。  良多:真,实在。  阙处: 通“缺”,空缺。  哀转: 通“啭”,声音转折。

 重岩叠嶂:象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奔马。

  素湍绿潭:素,白色的;湍,急湍;急流溅起的雪白浪花。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着清波。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3、略4、略5、略

6、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7、(1)山、水(2)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3)顺序:季节顺序;由旺到枯。每个季节的水特征:*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险。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趣。 秋: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悲。

(4)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8、略9、略

10、(1)描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景物;采用了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的顺序来写的。(2)再也没有真正能欣赏这种奇景的人了。(3)最后一句;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11、略 12、略

27   短文两篇

1、tuí  yù  suì zǎo xìng

2、(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应 (4)坠落(5)争相跳出水面 (6)想要 (7)愉快地 (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信  回谢中书的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 同:写景    异:⑴ 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 ⑵ 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     (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  A

28 *     观    潮

1、略2、海潮  海潮  写景  记事  钱塘江  3、略 4、略  5、“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7、(1)本句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8、(1)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3)“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9、略

29  湖心亭看雪

1、关于西湖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1)略(2)cuì  sōng  jiè    hàng   dàng  zhān   nán   3、(1)①都      ②撑,划    ③全,都    ④等到   (2)①这;判断动词“是”    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③白色;酒杯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痴   5、(1)“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  (2)略


www.duosi8.com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相关分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