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试题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

11-08 12:26:50八年级语文试题
浏览次数:991次 
标签:八年级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duosi8.com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       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4、;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

4.“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链接中考】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练习。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分)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二、《渔家傲》(范仲淹)

(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塞下秋景,下阕写守边将士思乡报国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jiao融的艺术境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根据课文填充。

(1)上片以“异”字统领,描写了“衡阳雁去”、“四面边声” “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3)“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三)阅读下面古诗《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政治家、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是《岳阳楼记》。

2.这首词的上片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暗示出将士们的思念家乡之情;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辛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

3.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古烟直,长河落日圆”。”。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答: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感情。

5.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为主,着力渲染边塞景色的奇特,尤其是一个“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的苦闷   

的矛盾心理。(2分)                                                      

6.用“/”划出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1分)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或 长烟/落日/孤城/闭

7.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  

A、浊酒/一杯/家/万里    B、燕然/未勒/归/无计

C、羌管/悠悠/霜满/地    D、将军/白发/征夫/泪

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壮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9.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守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是人之常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但抗敌大功尚未完成,回家的事也就不能去计议了,这突出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先、以国事为重的胸襟。

10.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                                                       

理解分析:                                                    

(四)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不多于100字)

【连接中考】

(一)(洛阳市)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遵义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2分)

答:睡觉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2分)

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三)(泰州市)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四)(仙桃市)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三、天净沙 秋思

1、作者是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深秋晚景图

3、 前三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夕阳”照应上文中的“”字,见此情此景,自然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5、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6、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萧索、凄凉,诗中枯、老、昏、古、西风、夕阳(不少于三个)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7、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8、除了“夕阳西下”,词中点明时间的词语还有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答出三个即可)

9、“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

答: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虽美,但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样以乐景写愁,表达效果则更好。

(二)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并答题。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曲的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2、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3、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三)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并答题。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选出《天净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是秋初之景。“昏鸦”指黄昏时的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 他人无家而我独有,使我没有一点思乡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但人感觉良好。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出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最后一句卒意显志。

【链接中考】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一、(无锡市)《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比较阅读

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萧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 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③上面两首诗同写秋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豪放热情  乐观向上的情怀),而马致远却抒发了( 凄苦的思想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  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④默写表现思乡之情的名句三句。

                                                                    

                                                                     

二、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

1).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欣赏下列诗歌,完成6——8题。(7分)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2分)

7.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欣赏的理由: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8.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回家的感觉真好!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无题(李商隐)

阅读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2题。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古诗文默写。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李商隐《无题》中表现男女间坚贞爱情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李商隐《无题》中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的脍炙人口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 歌颂和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读下面的诗,完成1—6题。(原诗略)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C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暗示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

(4)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6)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A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5.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5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抒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含蓄表达内心的不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默写颈联并作简要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

(3)概括诗人在荒僻偏远地区二十余年贬谪生活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5)简述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

前两联忧伤低沉,后两联达观积极。

6.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5题。

①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 台湾回归祖国的脚步不以台独分子的破坏而停止,这正如本诗中的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词中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

⑤学过刘禹锡的哪些文章?里面的名句是?

                                                                             

7读《无题》(李商隐),完成1—2题。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8.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作者是唐代李商隐

。 (2)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3)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4)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5)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 “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12.阅读《无题》,回答1-3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链接中考】

3.(2007梧州市)古诗文阅读。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2) 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1分)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3分)  

六、专题:鸟

1、《闻雁》(唐)韦应物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通过对“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的思乡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在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2)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唐)白居易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反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描写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表现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燕》(宋)葛天民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隐居生活的喜爱。

(2)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表明主人身份的句子:寻常百姓家。

(3)表现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燕”准备的诗句: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4)描写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5)表现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七、专题:叶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题红叶》(唐)宣宗宫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3、《山中》(初唐)王勃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4、《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八、《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s

一、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涨满了秋池。     

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  

答: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4.诗歌一般要避免重复,这首诗歌却打破常规,“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答:没有。这样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6. 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7.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二、阅读《夜雨寄北》 ,完成后面的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2.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3. 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或读妻子的信;想象和妻子团聚。)

三、阅读《夜雨寄北》,完成后面的练习。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何时能够 ;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回叙

2.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阅读《夜雨寄北》,完成后面的练习。

⒈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6.“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7.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 (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8.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妻子团聚的相思之情

、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八、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十、《夜雨寄北》(晚唐)李商隐

1、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2、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十二、默写名句。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用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将成为重聚的话题,增添重聚的欢乐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日后与友人相见,秉烛夜谈,共叙思念之情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链接中考】

1.(2004年襄樊)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九、《论诗》  清 赵翼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2、如何理解诗的前两句:

并非贬低李白杜甫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说明诗歌创作必须紧随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3、下列对比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D.“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代诗人。

4、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诗中的“风骚”是指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要有创新精神。(5)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成就,但韩愈认为这只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知羞。”可赵翼却说李杜诗不新鲜了,你如何理解这里的“不新鲜”?

(赵翼说李杜诗篇“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的艺术成就,而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符合白居易“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观点。

(6)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7)赵翼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怎样的见解?对你有何启发?

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三、阅读赵翼《论诗,回答问题。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过去,又将有新一代人出现.。

2、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杜甫

3、“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5、选出对赵翼《论诗》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提出了诗人的观点:诗歌创作一定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B、“万口传”肯定了李、杜在中国诗史上的历史地位,他们流惠后人,功居至伟。

C、“不新鲜”意味着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前进,李杜诗歌有些过时。

D、“各领风骚”强调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诗人,应当立足时代,推陈出新。

(3)改革放后的中国经济飞展,各行各多有志积极投身到建的浪潮中老一的建无不欣慰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用翼《论诗》中相关诗句回答]

(4)在《论诗》一诗中,赵翼以创新精神,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观点。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答案》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