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学习中心 | 下载中心 | 知识大全 | 作文 | 常识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多思学习网教育学习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九年级语文试题《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11-08 12:26:50九年级语文试题
浏览次数:310次 
标签:九年级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duosi8.com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一、根据原文填空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5、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6、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二、重点难点把握

1、本文的作者、相关作品、文体

2、课下注解把握

缤纷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外人  黄发垂髫  绝境  无论  具言  扶  向  诣  遂  规  寻  问津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4、古今异义

缘溪行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说如此   各复延至其家   无问津者

5、一词多义

[志]  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寻] A寻向所志   B寻病终

[舍]  A便舍船      B屋舍俨然      [向]A便扶向路    B寻向所志

[闻]  A闻之        B为具言所闻     C村中闻有此人

6、重点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5、“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四、随堂检测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又名       ,字                 朝代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仿佛若有光(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具答之(    )寻病终(        )  缘溪行(          

芳草鲜美(            )便舍船(       )咸来问讯(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街市”也只是一种想象,但古人今人都描写了自己想象中的美好世界,用意有相同之处吗?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的成语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

 

8)桃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学完本课之后你一定感受很深,请以“桃花源美,美在         ”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试题下载 | 电脑学习 | 加入收藏


幼儿园教案_ 教案模板_ 课件模板_ 教学反思_ 教学计划


多思学习网 1 2 3 4 5 6